鲁宁:本轮通胀的生成机理与众不同

鲁宁:本轮通胀的生成机理与众不同
 日期:2010-11-04  总浏览: 829  作者:  来源:东方早报

     昨天有两条消息引起广泛关注:

     其一,国家发改委前天公布,受政府监控的31种食品价格,10月有24种涨价。涨价范围接近80%。

     其二,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、清华教授李稻葵前天在北京的一个论坛上直陈:“经过金融危机的调整,我国货币存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,居全球首位,货币存量与GDP的比重达到200%。”在同一论坛上,国统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也指出:“本轮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食品价格上涨为主,食品价格占了物价上涨总水平的70%。”

     多数食品处于产业链中上游,食品价格普涨,背后一定是农副产品涨价在先。而农副产品若普遍涨价,一定是供应出现普遍短缺,亦即,农业出现整体性歉收。而过去国内历次通胀,农业歉收都是通胀第一推手,其次才是经济过热和货币泛滥。

     然而在当下,经济并未过热,农业也未歉收,大多数农副产品供应充裕,农产品的“基干”大米和小麦尤其充裕,那么当下由食品和日常生活必需品挑头的物价“普涨”现象,背后的主要推手,一定是货币泛滥。

     通常,因货币可作周转使用,广义货币与GDP的比例以0.9:1为最佳搭配。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,由于投资系拉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,广义货币与GDP的比例达到1.5:1仍可勉强接受,可今年前9个月,国内广义货币供应总量为69.64万亿元,同期GDP总量26.866万亿元,两者之比,已达到惊人的2.6:1。

     对国家而言,货币泛滥对经济的伤害,远高于洪水泛滥对经济的伤害。洪水导致的伤害总归是局部的,通胀带来的伤害波及整个社会。货币泛滥也需要“行洪区”排涝。今年4月份前,这个“行洪区”主要依赖楼市。4月中旬,楼市遭受“组合重拳”后,大宗农副产品在部分品种带领下,开始“温和上涨”,9月份,第二记楼市“组合重拳”再次出手,到眼下仍未见收手,楼市“行洪区”功能几乎全部丧失,泛滥的货币更多突入农副产品市场,作短期价格套利投机。

     进入10月以来,物价涨势加速,范围扩大,主要原因就在于此。

     改革开放30余年,国内曾发生两轮严重通胀,1988年的通胀,主要起因是农业从1985年起连年歉收,而当年草率推出的“价格冲关”,成为引爆通胀的直接导火索;1994年的通胀,是经济过热和货币泛滥共同惹祸,最后经济硬着落,进一步引爆全国性“三角债”。这一次通胀,既不涉及过热,也不涉及总体性歉收,看似成因相对简单,实则不然。

     表面上看,万幸于农业大丰收托底,只要央行继续撬动包括加息在内的“组合式货币调控杠杆”,必要时政府再加大大宗农产品“国储”投放量,炒作资金在短期获利后,因投机风险陡然增大,会选择抽身离市,物价就有可能阶段性企稳。若真如此,百姓损失是吃感冒药的损失而非住院开刀的损失。

     但若细究本轮通胀的新成因,则足以吓出一身冷汗。以往市场上只要钱多了,重复建设就多,经济开始发烧,调控退烧随之而来,循环往复,中国经济一路跌跌撞撞,走到全球金融危机前。这一回,多出来的钱,其投向发生了趋向性变化——纷纷用于短期投机,而非实业投资提升产业能级。这就意味着,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回旋余地在继续缩小,货币排泄口越来越窄,哪儿决堤,哪儿就必定泛滥成灾。

     一方面货币泛滥导致物价发烧,百姓吃药,另一方面,国内许多新兴产业非常缺钱。国内目前的货币泛滥是结构性泛滥,最缺钱,且急需发展资金的市场领域,或因门槛高企,投资进不去,或因配套服务跟不上、法制残缺、政策不清晰等,导致不敢投资金,这样就进一步涉及市场开放、打破行政垄断、减少行政许可、政府职能转换等一系列深化改革的难题。由此前溯,民生难题——物价问题——货币泛滥——市场开放不足——结构调整受阻。而根本要害,就在于改革滞后。



版权所有 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MBA企业家协会
地址:新疆乌鲁木齐新民路5号金和大厦(晨报大厦)2010室 电话:0991-2600869 传真:0991-8853011